当前位置:主页 > 关注 >

越城4处,大禹陵景区独占3处

发布时间: 2023-08-05 08:07:17 来源:新报观察


(资料图)

越城4处,大禹陵景区独占3处

古代碑刻石刻文物,集书法、雕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,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不少名碑名刻还成为了当地的标志,闻名遐迩。近日,国家文物局公布了《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》,绍兴5处碑刻刻石被列入名录,其中越城区4处,大禹陵景区有3处。

越城区入选的这4处碑刻石刻,分别是大禹陵景区的禹陵窆石题记、岣嵝碑、会稽刻石3处,以及位于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内的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。这4处碑刻石刻文物,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或其附属文物,保存现状较好,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;在类型、内容和形制上,也具有着独特性和代表性。

“建初买地刻石是我国早期的买地券文,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经济、土地买卖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。全文由隶书镌刻的22个字组成,还具有重要的书法研究价值。”越城区文广旅游局文物保护科副科长俞潇瑶介绍说,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,又名“大吉碑”,位于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内,为东汉建初元年(76年)镌刻,是绍兴市乃至浙江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刻石,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之所以被称为“大吉碑”,是因刻石内容分为上下两部,上部刻有大吉二字;下部分为正文,分5列,每列4字,为“昆弟六人,共买山地,建初元年,造此冢地,值3万钱”。

大禹陵会稽刻石是秦代碑刻,秦始皇南巡会稽时由丞相李斯所书,俗称“李斯碑”。它是这一批公布名录里浙江省内年代最早的碑刻,也是禹陵碑廊内最大的石碑。正文共二百八十九字,小篆阴刻,碑文曾被石工磨去,现在看到的是乾隆年间,由绍兴知府李亨特复刻之发布碑。此碑于1987年由原府学宫(今绍兴稽山中学)移置于大禹陵碑廊。

禹陵窆石,相传是夏禹下葬工具,石上有从汉代到民国题刻20余处。认为窆石东汉时已存于此,石身上最难以辨识的古篆刻字则为展祭之文。然而究竟立于何时,至今依然未有定说。同时,窆石上有宋代至民国时期题刻十九帧可以确认,其中宋代二帧,元代一帧,清代十五帧,民国一帧。

岣嵝碑又称禹碑、禹王碑、神禹铭,在禹庙岣嵝碑亭内。碑文由77个字组成,是讲述大禹功绩的珍贵遗物。因其碑文字体形似“蝌蚪”,所以后人称之为“蝌蚪文”。碑高2.85米,宽1.38米,以亭覆之,系明嘉靖二十年(1541)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宋嘉定何致岳麓书院摹本翻刻,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,故称“岣嵝碑”,原迹已无存。石亭是咸丰四年(1854)为保护此碑而建。

绍兴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学术研究室副主任唐筠表示,大禹陵景区内的禹陵窆石题记、岣嵝碑、会稽刻石3处碑刻石刻均,历来都有许多人来寻访,这次入选,也算众望所归,彰显了会稽山大禹陵丰厚的文化内涵。下一步,区文广旅游局将继续按照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,全面提升越城区文物保护利用水平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